

把危變成機: 5個應對危機的方法
企業每日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,可能是要滿足投資者,可能是要趕工資表,遇上突發事件或者是要將新產品推出市場。 當然,不是每間企業都會遇上困境,但有一些企業比對手更加容易去應對困境。 有一些企業家善於應對看來是永不停歇的困境,他們可以把困境變成機會。他們從困境中走出,實力變得更雄厚,更成功。在其他人頭昏腦脹的時候,他們能夠繼續保持清醒並且把持機會。對於這些障礙,不同企業會有不用的改變,據曾是英特爾行政總裁的安迪·葛洛夫(Andrew S. Grove)的觀察所得,「不良的企業被危機消滅,良好的企業可以幸存,優秀的企業會會更進一步。」 以下提供成功企業家智慧結晶,五個永久通用的策略,讓大家把挑戰轉變成機會,為自己和公司帶來勝利。這些都是所有優秀的企業都具備的: 1. 保持冷靜的頭腦 著名美國企業家約翰·戴維森·洛克斐勒(John D. Rockefeller)在他的第一份職業剛剛工作兩年的時候發生了1857年大恐慌,約翰也可能和其他人一樣面對不幸時陷入沮喪和麻痹,但約翰沒有因為經濟動盪而怨天尤人,他選擇了和同行不同的應對方式,他把動盪視為學習的機會,接受

2016/17年本地5大「關公」災難
近年,不少品牌、 機構、社會名人,以至政府部門等都利用網上社交媒體與大眾溝通。 雖然藉此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,但同時很容易因處理危機不當而引發起公關災難。 單在2016-7年, 香港便爆發不少公關災難, 有網民戲稱「公關」倒說為「關公」, 「關公很忙」更一度成為熱話。 就讓我們回顧一下2016-7年本地五大「關公」災難吧! 災難一:大家樂廣告求洗底反激民怒 繼2015年會員資料外洩及剋扣員工飯鐘錢事件,大家樂形象一度落入谷底。為挽回品牌形象,在2016年5月邀請形象深得民心的黃子華賣廣告。有關廣告在16年5月18日於facebook登出後, 確實得到網民熱烈回應: 一日內已有近100萬次瀏覽、近4萬個「LIKE」回應和過千個留言。可惜,「like」是給黃子華,而過千個負評留言則是給大家樂的。大部份留言都是指控大家樂食物質素差、員工態度差和衞生環境差等。反映網民會智慧地批判事實與廣告之別,如果品牌的形象處理不當,就算出動男神大賣溫情,兩者有所矛盾, 也說服不了大眾的認同! 網上圖片 災難二:東瀛遊胡亂「抽水」宣傳 2016年6月牛頭角淘大工業中心四級